国足世预赛失利,伊万科维奇换人策略遭质疑

9月11日,中国男子足球队在世预赛18强赛第二轮中以1-2的比分不敌沙特队。《五星体育》认为,虽然中国男足的能力存在局限,但这并不意味着教练的作用可以被忽视。

在赛后,伊万科维奇的执教方式成为了众多批评的对象。然而,如果我们公平地看待这场比赛,我们确实可以从国足的首发阵容中看到主教练的策略。上一场比赛的首发球员张玉宁在本场比赛中作为替补出场,锋线组合是武磊和费南多。此外,谢文能从上一场的右路调整到左侧,替代徐皓阳,而右边路则由拜合拉木担任。总的来说,这个策略是放弃高度强调的机动性,从比赛的第一分钟就开始提速,去压迫和冲击沙特队的中后场,断球后不追求控场,而是尝试寻找向前传递的机会,以及利用定位球。

在比赛的第45到70分钟,双方互有攻守,消耗了大量的体力。在这个时间段,比分没有变化,整体局势也没有明显倾斜,这意味着比赛进入了教练指挥博弈的关键阶段。在第70分钟,伊万用张玉宁替换了另一名前锋,场上的打法也发生了变化:球员们开始进行更多的中后场横向倒传,试图控制节奏并拉扯沙特的阵型。

然而,伊万科维奇的比赛计划似乎在这个阶段就停止了。尽管他手中还握有三个换人名额,还有60%的后手资源没有上场,但他选择了“放弃”。尽管费南多的拿球欲望和质量已经明显下降,尽管拜合拉木这个“冲击点”的优势正在逐步被消耗,技术能力的缺陷也开始显现,尽管中锋的传统用法应该是一点争抢搭配二点插上,而且需要有人给他传球。纵观伊万科维奇的几次换人调整,王上源半场换上是因为蒋光太受伤,87分钟黄政宇登场是因为谢文能受伤。也就是说,伊万科维奇本场比赛实际上只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主动换人调整,那就是第70分钟换上张玉宁。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中国男足的能力有局限就意味着教练的作用不大。足球是一项复杂的运动,不能仅仅通过比较能力值来判断胜负。

站内未注明转载来源均为网络整理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国足世预赛失利,伊万科维奇换人策略遭质疑